中国石油消费正在进入达峰平台期,其中成品油需求已然浮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近日在北京发布《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在发布会上,中石油经研院副院长吴谋远在介绍《“十五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下的若干判断》时表示,按照研判的成品油消费量下降的速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淘汰2万座加油站,从目前的大概11万座减少到9万座左右,这将是对行业非常大的考验。
全国加油站的数量目前是11万座。预测到2030年,会下降到9万座。五年淘汰2万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传统能源的运营模式正在悄悄改变。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将会很激烈,过去是增量市场,现在是缩量竞争。让人揪心的是,中国的石油市场正在失去全球增长的动力。2024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量是每天90万桶,而中国的增量只有1万桶,基本能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印度每天增长了20万桶,成了新的消费引擎。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石油市场不再是全球关注的重心,加油站的转型也少了国际市场的支持。
政策天平也在微妙倾斜,某三线城市加油站老板算过账:自从市区新增了500根充电桩,他的92号汽油销量每月稳定下降5%。
更让这些加油站老板焦虑的是,最近中石化的充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800%——这些可都是原本要进加油机的钱。
根据《报告》,2024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7.56亿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增幅一下子就下降。从消费结构上,呈现出“交通用油下降、化工用油上升”的特点,成品油消费为3.9亿吨,同比下降2.4%,化工用油增长7.3%。中石油经研院院长陆如泉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成品油消费在2024年出现拐点。
地面交通替代燃料的发展,是成品油乃至石油消费增速转变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以及LNG重卡的发展,是两大驱动因素。
据公安部统计,2024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其中汽车3.5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4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5.06亿人。2024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583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226万人。
机动车新注册登记量连续10年超过3000万辆,新注册登记汽车2690万辆。2024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583万辆,比2023年增加104万辆,增长2.98%。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2690万辆,比2023年增加234万辆,增长9.53%。自2015年以来,机动车新注册登记量已连续10年超过3000万辆。
全国9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全国有96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2023年相比增加2个城市,其中45个城市超200万辆,26个城市超300万辆,成都、北京、重庆、苏州、上海、郑州等6个城市超过500万辆。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1125万辆。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呈快速地增长态势。
1)在动力电池行业格局基本确立情况下,电池包统一标准符合整车厂、电池厂、消费者甚至政策层面多方利益;
2)各车企积极做出响应政策导向,推出换电版车型,随着政策进一步细化,车型增多,基于单一车企甚至单一车型的换电模式难以持续,换电商业模式有待突破。3)新政策不断引导,2H21工信部与能源局有望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
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31%到780万辆,其中换电车型占比有望达30%。根据此销量进行测算,2025 年换电站需求 2.2 万座,运营端市场规模 2631 亿2025 年换电站有望达 2.2 万座,21-25 年 CAGR 达 80%。假定换电站每日运营时间 24 小时,乘用车(含私家车、网约车)、商用车(主要为重卡车)换电速度 3.5、5 分钟,每日换车上限为 411、288 台,私家车每 7 天换一次电,网约车、重卡车以平均每 1.5、0.5 天换电一次计,2025 年换电站需求 2.2 万座。
2025 年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达 2631 亿,21-25 年 CAGR 达 107%。运营端按乘用车、商用车换电费用 1.75 元/度、1.3 元/度,乘用车、商用车平均带电量 60、300 度,2025 年对应换电站运营市场规模为 2638 亿。
2025 年换电站设备市场有望达 693 亿,21-25 年 CAGR 达 81%。以乘用车、重卡车换电站 261、420 万元的设备投资规模进行测算,设备需求市场将于 2025 年达到 695 亿,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可观。
⚫乘用车、重卡车换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20%、23%利用率,随着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跃升。影响单个换电站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在于利用率,利用率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换电车型的普及率,另一方面与换电站的区位优劣之间相关。依照我们测算,40%利用率水平下乘用车、商用车单站盈利有望达81万、97万,对应单站ROA达10%+。
⚫换电站运营核心壁垒在于换电站的区位,以及运营商自身运用杠杆的能力及借款成本。换电站是一个重投资运营类资产,其壁垒拆分来看大多数表现在两方面:1)区位优势,换电站运营商利用先发优势,抢占优势区位,成为后续运营的核心壁垒之一,且换电站重投资属性使得同一区位重复投资概率大幅度的降低;2)杠杆优势,换电站前期基础设施投资所需成本较高,重投资类项目运营商之间竞争的一大壁垒就是运营商使用杠杆的能力,以及借款的资金成本,即换电站在相同利用率的情况下,资金成本越低,杠杆率越高,ROE越高。
新能源汽车和LNG重卡替代的汽油、柴油消费量达到5300万吨,大约相当于成品油消费总量的七分之一,而且这个态势是不可逆的。
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替代的汽油消费将再增加1000万吨,达到3800万吨;LNG重卡对柴油消费的替代将增加300万-500万吨,达到2800万吨以上,具体取决于LNG价格。
在航空需求的支撑下,煤油消费是唯一实现消费正增长的成品油。2024年中国煤油消费量为3984万吨,同比上涨14.6%。中石油编制的航空出行指数同比上涨4.8%,但受高铁替代等因素影响,煤油消费增幅也不及预期。
不同领域因素叠加后,2025年成品油全年需求预测3.82亿吨,同比下降1.9%,其中汽油受新能源替代规模扩大影响,同比下降3.4%;柴油受宏观政策利好支撑,降幅收窄,同比下降3%;煤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8.9%。
全球石油消费增长引擎也发生了变化。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开始上涨为90万桶/天,其中中国的需求增量仅为1万桶/天,而印度的需求增量达到20万桶/天。过去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全球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如今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新引擎,这个态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持续。
交通领域的燃料替代,让中国石油消费有望提前达峰。中石油经研院预计,中国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达峰,中国煤炭需求将在2028年达峰,石油和煤炭需求的达峰将带动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中国将如期实现碳达峰。
具体峰值水平方面,2025年替代能源在高基数上呈现高增长,将加速石油消费提到进入峰值平台期,预计同比增长1.1%至7.65亿吨,峰值水平低于此前预期。其中柴油、沥青、汽油、燃料油四大品种已经相继达峰,此后增量大多数来源于石脑油、煤油、LPG和石油焦。
在中国石油消费达峰的时间点上,中石油经研院与产油国意见迥异。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布的《2024年世界石油展望》预计,2023年-2050年,中国石油需求预测增加250万桶/日。
在新能源车替代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仅加油站数量未来将明显减少,加油站的业态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加油站行业竞争已经从传统行业内扩展至“跨界”竞争,构建综合能源服务,融合加油、加气、加氢、充电、新能源及非油业务为一体,慢慢的变成了新时期传统加油站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向。“加油站业态将逐步从加油向加能转型。”
在这场世纪交替的能源变革中,油车与电车的关系远非你死我活那么简单。就像数码相机没能完全取代胶片,电动汽车也不可能彻底抹去燃油车的存在。
在特种车辆、远洋航运、航空领域,燃油依然是无可替代的血液。石油工业正在悄然转身,山东某炼化基地,过去专产汽油的产线%的产能转向航空煤油和化工原料。石油没有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于手机壳、医用口罩、高速公路的沥青里。
未来的能源版图注定是多元的,氢能源卡车开始试跑青藏线,生物柴油悄悄进入加油站,核能电池的研发取得突破。这场变革的终点,不会是某一种能源的独霸天下,而是各显神通的共生时代。